造就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发布时间: 2011-04-13 浏览次数: 712
造就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学好心理卫生知识
最近,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胡景涛在讲话中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温家宝总理要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全心全意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大学生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一个合格大学生的基本要求。只有心理素质正常的人,才能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及周围环境,才能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物,以健康正确的心态去面对和处理,使之在学习环境中不断增大才干,积累知识,丰富人生阅历。
心理卫生知识,作为大学生应该学习了解。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以及积极向上,健康豁达的心理投入到学业中去。
 
大学生必须有的心理素质
早在10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预测,忧郁症将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统计显示,我国有忧郁症患者约3000万。在自杀人群中,因没有得到及时、系统治疗导致死亡的占40%。忧郁症患者的自杀率比一般人群高20倍。2/3忧郁症患者曾有自杀想法与行为,15%-25%忧郁症患者最终还是选择自杀。
有人对刚到大学的新生作过心理卫生情况调查,发现约18%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约22%有心理症状,每年有个别患精神疾病被迫退学,或休学治疗。针对这样的情况,国家教育部,要求各类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对教育内容提出具体要求。通过学习使大学生迅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知识;懂得心理卫生与健康的关系;掌握一些调整心理状态的方法等要求。在每年新生入学时用一定时间进行健康教育。为此,许多大专院校专门设立心理咨询辅导站。对有心理障碍症状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高等院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重要基地,赋予每个大学生一种特殊使命,所以,新生来到高等学府,要经过严格的军训,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刻苦学习专业知识,最终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体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完成学业向社会各个岗位过渡,就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心理素质,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合格的人才。刚入学的大学生,并不是人人都是一张白纸,他们离开家乡父老乡亲,来到高等院校,首先面临着新的人际关系和陌生的生活环境,与他们以前熟悉的学校、老师、同学之间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新一轮的学业竞争,要从头开始,入校后面临着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院系分配、师生关系、入团入党、男女交往、经济条件、身体有病、家庭问题、就业去向等多方面的考验。新的学习环境对每一个新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多重难以处理的心理压力,如果处理的不好,不能适应将出现想象不到的心理症状,甚至出现精神疾病,直接影响到个人的行为处事和目标追求。
大学生的年龄正是身体发育的成熟的最佳时期,但也是心理成熟与尚未成熟的转折和转折期。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是:心理素质发展不平衡、不稳定、心理活动丰富又矛盾,也有心高气傲、好高骛远,过于自负的一面,但又易受挫折,转向反面,产生身卑迷茫、消沉失落、意志脆弱,出现明显的情绪、情志和行为上的障碍。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对增强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心理卫生的主要内容
假如向大学生提出什么叫健康,大家会异口同声回答:“无病”。其实,无病即健康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古代英雄豪杰中流传有气死周瑜,笑死牛皋的故事,说明身经百战的将领可死于一时的情绪障碍。在古今战争中的“孙子兵法”、“三十六计”及毛泽东主席的“十大军事原则”均使用过“心理战”取得过战役、战斗的胜利。心理战往往能克敌制胜的结果。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激烈竞争中,当在今年就相继有8名官员“非正常”死亡;深圳一个苏技师院90届女大学生因身患疾病,产生自卑心理而跳楼身亡。常州曾有一个进入部门领导层的青年干部,因工作压力大,心里无法承受而驾车冲江自杀。综合解析,全面理解心理健康的意义,是不可小觑的。
提起生理卫生,大家都能说出一二。因为在中学阶段曾进行过简单的教学,对于搞好个人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也有所了解,但是懂得用心理卫生知识搞好心理健康预防心理疾病者则位数甚少,所以,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必须从大学开始。
懂得了心理卫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心理卫生的基本内容,是以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和平衡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外部环境及自我环境作出正确判断,培养良好的适应性反应,按照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通过各种教育和训练手段、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以达到全面健康,成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心理健康的标准
如何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是个复杂细致和敏锐的问题,许多心理学家经过大量心理研究,提出过不少标准,其主要方面大同小异。现摘录几条供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1946年成立后,在《宪章》中提出健康的概念是:“一种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状态。”“健康不仅仅是无病和不虚弱,而要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环境良好和道德良好,这才是完整的健康。”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正常心理应有以下10项标准:充分的适应能力;充分的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度的评价;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发泄及控制;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做有限度的个人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情况下,对个人基本需求作恰当的满足。
联系到高校学生,应具备哪些标准为正常心理健康呢?结合社会、院校环境、人际关系,建议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心理特点与年龄相符,具有朝气蓬勃,好学上进的学生素质;二、心理与行为协调一致;三、行为与学习环境相适应;四、情绪稳定、反应适度;五、人际关系融洽;六、尊重他人、爱护自己,有自知之明;七、在正常的智力水平范围内适度而较好地发挥;八、对各种应激源有较好的应对能力。
 
 
院关工委
蒋景南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