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 2011-12-27 浏览次数: 706
 
一,人才强国战略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发展特飞猛进,国际间竞争异常激烈,而高素质人才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人才保征是达不到预期目标的。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制订了《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坚定不移的走人才强国之路。人才是靠教育系统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出来的,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在人才强国战�中起着关键作用。胡锦涛主席说:“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强国必先强教”。
  我国人才发展总体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突出的表现在创新型人才匮乏,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很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知名品牌少、先导性战�高技术领域人才缺乏,因此坚决走自主创新道路,建立完整的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和经济发展后劲,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二,创新
  创新就是做前人没有想过或做过的事情,其主要特征是一�‘新’字,创造发明是创新,利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理念、新产品对原有设备或软件进行改造、重组开发亦是创新,所以说只要你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无处不在,当然我们重点要放在自主创新和先导性战�高技术领域的突破上。一个国家不思创新,乐于跟着西方发达国家走,吃现成饭,经济发展必受制于他国,国力低人一等,被霸权主义国家牵着鼻子走,稍不如意,轻则进行经济制裁,重则武力打压,推翻政权,这样的事例还少吗?一�企业如不思创新,满足现有的辉煌,则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必被淘汰出局,个人如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就不可能有出色的表现。我本人曾办过企业,经受了商场如战场的激烈竞争考验,体会极深。为了企业的生存,我遵循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原则,这实际上是不断�新的理念,我在经济实力不足,无力开发新品时,就在原有产品上不断改革创新,如:在设计理念、功能开发、实用方便、采用新器材、新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护、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意识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创新,做到“人有我优”;当我具备经济实力时,就进行新品开发,走“人无我有”的自主创新道路,正因为把�新思想全方位贯穿到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和全厂员工中,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就是综合已有知识、经验和技能,进行发明创造或对原有设备、事物、理念进行改造重组开发的能力,即要把创新的设想变为切实可行的推动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能力。可见知识和经验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知识、经验越丰富,�察问题越敏锐,创新能力就越强,创新成果层次越高,因此要刻苦学习,不断学习,要树立终身学习�念,夯实创新基础。
  从古今中外的创新活动中可以看出,没有创新思维就没有创新活动,亦就是说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和灵魂。创新思维除了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一是新颖性,其特�是求新、求异。其对事物的认识不仃留在原有基础上,而是用发展的眼光重新进行认识,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新的发明和新的突破;其二是独特性。它独具卓识,敢于对司空见惯或认为完美无缺的事物提出质疑,勇于挑战传统和习惯;三是多向性。善于从各种不同角度考虑问题。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直接面对的永恒主题和责任。根据自已的学识和经验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1,深刻领会创新能力对国家、企业、和�人的重要作用,通过国际上霸权主义国家横行不法,欺压弱小国家的典型事例,通过企业和个人依靠创新立于不败之地和光明前途的实例来激发自已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并融化到自已的工作之中,成为终身习惯。
  2,要动态的看待一切事物,任何事物都处在发展和变革之中,因此不能墨守成规,要有超前意识和危机感,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如:一个产品开发出来后当时是完美的,但随着人们物质、精神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原�完美产品就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必须要更新换代。
  3,要全方位多角度看待事物,当你学习一�定理、公式或开发一个产品时,你要分析这个公式、定理在什么情况下是成立的,如果条件不相符,会产生什么结果?开发的产品存在什么问题?改进的方向是哪些方面?这样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问题是创新思维的起点,这样就可能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举�例子如: 1加1等于2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但你仔细想一下,它是在十进制数制情况下是对的,如果在二进制或十六进制数制情况下就是不对的;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仅适用于宏�低速(v<<c)运动的物体。
  4,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从而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产生深刻、持久和全面影响,因此要有一整套制度把创新精神具体落实到各个育人环境中去,如:办学宗旨,教学目标,教育思想,校风,学风,考核制度,评价机制,校园文化等等。�新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1)培养学生刻苦努力,顽强拚搏,勇于�新、�业的精神;
    2)崇尚对事业的追求与高度负责任的工作态度;
    3)强调个人的智慧、毅力、能力和信心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4)做事讲究实效;
    5)使学生明白生活的富有�自勤奋与努力;
    6)具有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5,要充份发挥�人好奇心、求知欲、兴趣爱好和质疑精神激发自已的创新激情和创新思维。
  6,没有�性就没有创新,因此要保护大学生的个性,发挥他(她)们的特长,因此必须转变教师“传道、授业、解感”的传统的教育�念,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7,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创新的灵感大部分来源现实生活,亦就是说�源于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源于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源于建设和谐社会,�源于征服和改造大自然和�源于理想的追求。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必将和社会、群众、生产亲密接触,�使他(她)们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又使他(她)们亲身体验到社会在进步,人民生活在提高,科技在飞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新理念、新产品不断涌现,增强了他(她)们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在这充满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社会实践中,对于创新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推动力耳濡目染,对他(她)们创新激情和创新意识起到了渐移默化的作用,对培养他(她)们成为创新型人才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
  8,营造有利于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常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学术讲座,创新、创业典型事例介绍和�验交琉活动,建立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第二课堂活动,这样�活跃了学术气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锻炼平台。
  9,在实践环节、毕业设计、科研项目中教师只提出要求和目标,不设立标准答案,不要过细的讲解具体做法。如:设计思路,方案论证,收资调研,方案实施,试验验证,书写论文或报告都应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独立进行,教师只能启发和指导,千万不要包办代替,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10,实施课堂教学改革,把创新教育有关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去,要改变过去平铺直叙的授课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引导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11,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应具有思维创新、信念坚定、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优良素质,这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
 
 
                                                                         关工委 王大华教授
 
  【关闭窗口】